目的地搜索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概况 >> 在职师资队伍 >> 在职师资队伍 >> 正文
曾艳兵教授
2014-09-18 17:27   

 

姓   名: 曾艳兵

出生年月: 1957年9月

政治面目: 群 众

职   称: 教 授、博士生导师

职   务: 教 师

最终毕业学校:北京师范大学

毕业时间: 2003年7月

学历情况: 研究生

学位情况: 文学博士

主要担任课程:

        本科生: 外国文学、 西方现代派文学

        研究生: 卡夫卡研究、 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中西文学比较研究、卡夫卡研究

 

 

主要学术成果:

著 作:

1 、《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专著)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3

2 、《东方后现代》(专著)广西师大出版社 1996

3 、《东方后现代》(修订版)(专著)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2

4 、《外国文学 500 题》(参与撰写)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5 、《中外文学名著读本》(参与撰写)青岛出版社 1988

6 、《 20 世纪外国文学名著导读》(参与撰写)黄河出版社 1990

7 、《都市夜谈录》(参与撰写)工人出版社 1993

8 、《外国文学史》(参与撰写)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9 、《 20 世纪欧美文学热点问题》(参与撰写)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10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第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11 、《西方文学史》(第三卷)(与刘象愚合著)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3

12 、《比较的世界文学史纲》(第三卷)(第一作者)江西教育出版社 2004

13 、《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专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

14 、《卡夫卡与中国文化》(专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5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16、《吃的后现代与后现代的吃》(专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7

17、《外国文化史》(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18、《卡夫卡研究》(专著)商务印书馆 2009

19、《价值重估:西方文学经典》(专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1

20、《卡夫卡的眼睛》(专著)商务印书馆 2012

21、《外国文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22、《20世纪外国文学史》(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4

23、《大师与经典》(参与撰写)安徽文艺出版社 2014

24、《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导读》(参与撰写)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5

25、《我的1977》(参与撰写)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

26、《走向比较诗学》(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27、《比较诗学:理论与实践》(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7

28、《外国文化史》(修订版)(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29、《卡夫卡与中国文化》(修订版)(专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30、《后现代文学文化论稿》(专著)南开大学出版社 2019

论 文:

1. 《莎士比亚戏剧中的“矛盾修饰法”》 《外国文学欣赏》 1985.2

2. 《巴尔扎克笔下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湘潭大学学报?研究生专辑》 1987.3

3. 《文学与变态心理》《湘潭大学学报增刊》 1987.9

4. 《论变态心理描写的美学意义》《青岛大学学报》 1988.1

5. 《论文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海鸥》 1988.5

6. 《巨兽的哈欠吞下了全球——论〈恶之花〉的美学意义》 《青岛师专学报》1990.4

7. 《新时期浪漫主义思考》 《青岛文学》 1990.10

8. 《当代文学鉴赏的困惑——论艾略特的〈荒原〉》《外国文学评论》 1991.2

9. 《论陀斯妥耶夫斯基的变态心理》《青岛大学学报》 1991.3

10. 《美国南方文学与黑人文学纵横谈》《青岛师专学报》 1991.4

11. 《陀斯妥耶夫斯基选择了变态心理》《外国文学评论》 1992.2

12. 《现代派文学鉴赏的困惑》《名作欣赏》 1992.3

13. 《文学化的哲学与哲学化的文学——论存在主义文学》《外国文学研究》 1992.4

14. 《东方意识流浅见》《青岛文学》 1992.11

15. 《幽默美学品格的历史走向——从“古典幽默”到“黑色幽默”》《青岛大学学报》1992.4

16. 21 世纪门槛前的思考——论后现代主义与后新时期文学》《当代文坛》, 1993

17. 《文明的落差与文学的超越——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成功的启示》《当代外国文学》1993.4

18. 《卡住了吗——论卡夫卡》《湘潭大学学报》 1993.3

19. 《第三级“文学地震”——论西方现代派文学》《台州师专学报》 1994.1

20. 《论“黑色幽默”的美学品格》《湖北师院学报》 1994.4

21. 《“小说危机”与叙述方法的变革》 《青岛文学》 1994.7

22. 《新时期诗歌艺术形态的转换与变形》《求是学刊》 1994.6

23. 《一张精心编织的时间巨网》《当代外国文学》 1994.4

24. 《论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东方论坛》 1994.2

25. 《写作的零度与阅读的创造——论罗布-格里耶的〈橡皮〉》《外国文学评论》1994.4

26. 《面对死亡的沉思》《国外文学》 1995.2

27. 《论波伏瓦的〈人都是要死的〉》《东方论坛》 1995.2

28. 《西方现代派作家的异化观与马克思异化观之比较》《文艺研究》 1995.4

29. 《新时期戏剧结构的转换与变形》《人文杂志》 1995.4

30. 《舞台的倾覆——论“荒诞派”戏剧》《山东师大学报》 1995.5

31. 《后新时期小说结构的转换与变形》《求是学刊》 1995.5

32. 《女权主义文学批评透视》《青岛文学》 1995.8

33. 《“梭之音”与编织仇恨》《读书》 1995.6

34. 《从“朦胧诗”到“后朦胧诗”》《台州师专学报》 1995.5

35. 《你寂寞,但不孤独》《文学世界》 1995.6

36. 《众声喧哗: 21 世纪门槛前的对话与思考》《东方论坛》 1995.4

37. 《从主题性颠覆到文类性颠覆》《青岛文学》 1996.8

38. 《中心的消解与没有中心的中心》《青岛文学》 1996.3

39. 《中外女权主义文学批评透视》《济宁师专学报》 1996.1

40. 《文学的“心灵现象学”——论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文艺研究》 1996.3

41.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国外文学》 1996.3

42. 《走出东方后现代》《青年思想家》 1996.5

43. 《一个永恒的诱惑——论〈俄狄浦斯王〉》《山东师大学报》 1996.5

44. 《女权主义与中国女权意识》《外语与翻译》 1996.4

45. 《东方后现代景观一瞥》《当代文坛》 1996.6

46. 《东方后现代小说概论之一》 《人文杂志》 1996.5

47. 《东方后现代终结》《文艺报》 1996.10.11

48. 《论中国文化的“解构”意识》《社会科学战线》 1997.2

49.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诗学》《文史哲》 1997.2

50. 《东方后现代主义文学概论》《社会科学探索》 1997.2

51. 《女权主义与中国女权意识》《台州师专学报》 1997.1

52. 《新历史主义与中国的历史精神》《中外文化与文论》 1997.3

53. 《语言实验与话语游戏》《青岛文学》 1997.4

54. 《东方后现代背景及其特征》《当代文坛》 1997.3

55. 《论黑色幽默的美学品格及其文化渊源》《河北学刊》 1997.4

56. 《“东方后现代”谈片》《中国文化报》 1997.8.12

57. 《解构主义与中国的“解构意识”》《中国比较文学》 1997.3

58. 《论“黑色幽默”文学》《当代外国文学》 1997.4

59. 《“存在”文学与文学中的“存在”》(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7

60. 《西方的“围城”—论洛奇的〈小世界〉》《长江日报》 1997.3.9

61. 《“东方后现代”四题》《当代文坛》 1997.6

62. 《寻访俄罗斯文化精神》《中国文化报》 1998.1.27

63. 《新历史主义与中国历史精神之比较》 《国外文学》 1998.1

64. 《诗的误读与诗无达诂》《中国比较文学》 1998.2

65. 《“东方后现代”的价值和意义》《创作评谭》 1998.3

66. 《钱钟书的〈围城〉与卡夫卡的〈城堡〉之比较》《文艺研究》 1998.5

67. 《〈麦克白〉新论》《海洋大学学报》 1998.3

68. 《作家的遗言》《文学世界》 1998.6

69. 《中心的消解与无中心之中心—后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比较》《东方论坛》1998.4

70. 《这样写也叫小说──谈谈 < 尤利西斯> 的文体》《艺术广角》 1999.3

71. 《一个捏着生命痛处的寓言──解读卡夫卡》《国外文学》 1999.2

72. 《语言的悲剧── < 麦克白> 新解》《外国文学》 1999.4

73. 《麦尔维尔的大海情结》《东方论坛》 1999.4

74. 《新历史主义与中国历史精神──兼及文学史的重塑》《山东师大学报》 1999.5

75. 《关于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国比较文学》 2000.2

76. 《闭上眼睛的图像──论卡夫卡的 < 美国> 》《外国文学评论》 2000.4

77. 《后现代主义精神与魏晋玄学》《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0.5

78. 《抵抗与消解──卡夫卡 < 城堡> 解读》《国外文学》 2000.3

79. 《论卡夫卡的归属问题》《东方论坛》 2000.4

80. 《后现代?后殖民?自我东方化》《东方论坛》 2001.4

81. 《后现代主义诗歌概论》《晋东南师专学报》 2001.1

82. 《塞壬的沉默》《名作欣赏》 2001.6

83. 《后现代主义小说辨析》 《东方论坛》 2002.3

84. 《卡夫卡与中国传统文化》《文艺研究》 2002.4

85. 《后现代主义小说论略》《创作评谭》 2002.4

86. 《后现代主义诗歌辨析》《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2.5

87. 《卡夫卡与中国传统文学——兼及卡夫卡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2.4

88. 《卡夫卡与中国新时期文学》《今日文坛》 2002.3

89. 《女性视角:阅读卡夫卡》《外国文学动态》 2002.6

90. 《论后现代主义文学的不确定性特征》 《台州学院学报》 2002.5

91. 《“耗子王国”的歌手——卡夫卡与犹太文化》《外国文学评论》 2003.1

92. 《沃塞克的阴影——卡夫卡与弗洛伊德》《湘潭大学学报》 2003.1

93. 《基督教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南通师范学院学报》 2003.1

94. 《告别“崇高”之后——后新时期小说一面观》《河南社会科学》 2003.2

95. 《说不尽的卡夫卡 --- 卡夫卡研究在中国》 《外国文学研究》 2003.2

96. 《“既不是死的,又不是活的”——论艾略特的〈荒原〉》《东方论坛》 2003.3

97. 《价值重估:巴尔扎克与左拉》《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3.4

98. 《再论后现代主义小说》《晋东南师专学报》 2003.1

99. 《“从摇篮里盗走了别人的孩子”——论卡夫卡创作中的语言问题》《外国文学评论》 2004.1

100. 《意识流:从西方“流”到东方》《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4.1

101. 《女性视角与男性眼光:阅读卡夫卡》《译林》 2004.1

102. 《卡夫卡的亲戚们》《外国文学动态》 2004.3

103. 《论卡夫卡创作中的后现代特征》《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04.2

104. 《重构“通天塔”神话——读卡夫卡的〈城徽〉》 《名作欣赏》 2004.2

105.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与基督教文化传统》《东方论坛》 2004.2

106. 《卡夫卡与中国新时期文学》《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2004.2

107. 《论卡夫卡及其创作的跨文化特征》《枣庄师专学报》 2004.3

108. 《后新时期小说叙述方法的转换与变形》《山东文学》 2004.4

109. 《论卡夫卡及其创作的跨文化特征》《枣庄师专学报》 2004.3

110. 《卡夫卡与老庄哲学》《东方丛刊》 2004.3

111. 《卡夫卡与聊斋志异》《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2004.3

112. 《论卡夫卡的中国情结》《中西文化研究》(澳门) 2004.2

113. 《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思想》《东方论坛》 2004.4

114. 《失去了寓意的寓言》《名作欣赏》 2004.8

115. 《无家可归的异乡人》《三峡大学学报》 2004.5

116. 《论卡夫卡〈判决〉的叙述策略》《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4.5

117. 《法门内外——论卡夫卡的〈诉讼〉》《湘潭大学学报》 2004.5

118. 《卡夫卡的中国情结》《德国研究》 2004.3

119. 《卡夫卡与尼采》《天津师范大学》 2005.2

120. 《没有谜底的谜语——〈城堡〉论略》《名作欣赏》 2005.8

121. 《论厄尔·迈纳的比较诗学体系》《东方论坛》 2005.3

122. 《城堡研究综述》《外国语言文学》 2005.4

123.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小说辨析》《外国文学》 2006.1

124. 《后现代主义戏剧辨析》《河南社会科学》 2006.1

125. 《跨文化视野中的卡夫卡及其创作》《东方论坛》 2006.1

126. 《为何变形?——卡夫卡〈变形记〉解析》《名作欣赏》 2006.4

127. 《跨文化语境中的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外国文学研究》 2006.2

128. 《跨文化语境中的万里长城——论卡夫卡的《中国长城建造时》《中西文化研究》 2006.1

129. 《敞开心扉直至超越极限——卡夫卡 < 饥饿艺术家> 解读》《名作欣赏》 2006.8

130. 《吃的后现代与后现代的吃》《中国图书评论》 2006.8

131. 《来自古老中国的手稿--论卡夫卡的(往事一页)》 《中西文化研究》 2007.1

132. 《谁爱上了卡夫卡》 《中国图书评论》 2007.6

133. 《跨文化的“万里长城”--卡夫卡的(中国建造时)解析》《名作欣赏》 2007.10

134. 《卡夫卡与陀斯妥耶夫斯基》 《东方论坛》 2007.6

135. 《跨文化语境中的西方文学经典》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4

136. 《学术研究的困惑和悲哀--卡夫卡〈乡村教师〉的启示》 《名作欣赏》 2008.1

137. 《外国文学学科的困境与出路》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08.1

138. 《陀斯妥耶夫斯基与卡夫卡》 《俄罗斯文艺》 2008.1

139. 《“甲虫”的秘密--再读(变形记)》 《名作欣赏》 2008.4

140.《“文字的基督”:福楼拜与卡夫卡》,《法国研究》,2009 04

141.《中国的西方文学经典的生成与演变》,《湘潭大学学报》,2009 04

142.《“宗教大法官”的启示》,《世界文化》,2009 05

143.《卡夫卡与福楼拜》, 《世界文化》,2009 09

144.《鲍德里亚:一个不断越界的理论家》,《世界文化》,2009 11

145.《西方文学经典并非中国的西方文学经典》,《社会科学报》,2009 0806

146.《别有“洞”天——卡夫卡《地洞》解析 》,《名作欣赏》,2009 11

147.《卡夫卡中短篇小说中的动物形象探析》,《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904

148.《卡夫卡研究》(专著),商务印书馆,2009

149.《大学语文》(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50.《大学语文教师手册》(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51.《新编外国文学史》(教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152.21世纪西方文学走向及其特征》,《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

153.《理论之后与理论转向》,《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2

154.《作为画家的卡夫卡》,《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6

155.《作为商业符号的卡夫卡》,《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第12

156.《卡夫卡的眼睛》,《读书》,2011年第5

157.《一九六六年版的卡夫卡》,《读书》,2011年第8

158.《卡夫卡与后现代写作》,《山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4

159.《笛卡尔的幽灵》,《世界文化》,2011年第3

160.《卢梭:忏悔,控诉,辩护,还是辩解》,《世界文化》,2011年第9

161.《作家的职业、专业和事业》,《青岛文学》,2011年第4

162.《约翰·多恩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青岛文学》,2011年 第10

163.《外国文学学科的困境与出路》,《全球化与复数的“世界文学”》,2011-1-1

164.《新中国60年卡夫卡小说研究之考察与分析》,《广东社会科学》,2012年第4

165.《卡夫卡与古希腊文化》,《东方论坛》,2012年第3

166.《玫瑰诗人里尔克》,《世界文化》,2012年第3

167.《卡夫卡与机器时代——〈在流放地〉解析》,《国外文学》,2012年第3

168.《筷子上的政治学》,《中国图书评论》,2012年第9

169.《作为女性或女性主义的荷马》,《世界文化》,2012年第5

170.1966年版的〈审判及其他〉》,《博览群书》,2012年第1

171.《关于普罗米修斯的传说》,《世界文化》,2012年第9

172.《比较文学的立场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

173.《现代派文学鉴赏的困惑》,《名作欣赏》,20128

174.《跨文化的“万里长城”》,《名作欣赏》,20128

175.《卡夫卡究竟是哪国作家》,《博览群书》,2012年第12

176.《卡夫卡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7

177.《跨文化的“万里长城”》,《外国小说名作欣赏》,20128

178.《卡夫卡研究》获得天津市十三届优秀成果一等奖,20137

179.《“后诺奖”时代的文学选择 》,《中华读书报》,20133

180.《卡夫卡与旅行娃娃》,《中华读书报》,20131

181.《荷马•维吉尔•但丁》,《世界文化》,2013年第1

182.<红楼梦>与后现写作》,《红楼梦学刊》,2013年第2

183.《走向“后诺奖”时代——也从莫言获奖说起》,《广东社会科学》,2013年第2

184.《卡夫卡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与启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

185.《歌德与卡夫卡》,《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6

186.《“幽灵批评”与批评的“幽灵”》,《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第7

187.《他们如此不同,却都塑造时代的灵魂》,《文艺报》,20139

188.《卡夫卡最后的爱》,《中华读书报 》,20135

189.《比较文学的立场问题 》,《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2013Z1

190.<十日谈>今义》,《世界文化》,2013年第5

191.《伏尔泰的椰子》,《群言》,2013年第12

192.21世纪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广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2

193.《我的“卡夫卡年”》,《群言》,2014年第3

194.《卡夫卡姓名辨释 》,《中华读书报》,20143

195.《伏尔泰的椰子》,《世界文化》,2014年第1

196.《卡夫卡遗嘱考辨》,《中华读书报》,20145

197.《卡夫卡研究在中国》,《文艺报》,20146

198.《中法文化交流史上的先行者——伏尔泰对<赵氏孤儿>的改写 》,《群言》,2014年第9

199.《拉伯雷与狂欢化 》,《世界文化》,2014年第7

200.《永远童心的卡夫卡》,《世界文化》,2015年第1

201.《但丁:因为爱而新生》,《世界文化》,2015年第7

202.《走进高考试题中的卡夫卡》,《中华读书报》,20151

203.《关于“幽灵批评”的批评》,《文艺理论研究》,2015年第1

204.《卡夫卡与童话创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

205.《关于“幽灵批评”的批评》,《文艺理论研究》,2015年第1

205.《魏玛·歌德·卡夫卡》,《中华读书报》,201612

206.《走近卡夫卡》,《世界文化》,201601

207.《侨易学与比较文学》,《广东社会科学》,2016年第1

208.《卡夫卡的布拉格》,《读书》,201601

209.《象牙女与画中人》,《中华读书报》,20164

210.<堂·吉诃德>:元小说之源》,《世界文化》,201605

211.《从“卡夫卡在中国”到“中国的卡夫卡”》,《中国文化报》,201611

212.《阿里斯托芬的“元戏剧”》,《世界文化》,201609

213.《西方意识流文学的文化传统》,《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6年第2

214.《但丁的“天堂” 》,《名作欣赏》,2017年第11

215.德国,一个秋天的神话》,《世界文化》,2017年第1

216.《荒原》里的“雾霾”,《中华读书报》,20171

217.《荒诞的意义》,《中国图书评论》,2017年第1

218.《卡夫卡与中国当代文化 》,《文艺争鸣》,2017年第5

219. 卡夫卡的可能性:对话《蜕变》主创,《中华读书报》,20176

220. 卡夫卡的长城——卡夫卡《中国长城建造时》创作百年纪念,《中国图书评论》,2017年第7

221. 失传的亚里士多德《诗学》第二卷,《文汇报》,201710

222. “我们的加勒奥拓”》,《中华读书报》,201710

223. 卡夫卡小说中的“助手”形象探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1

224. 铭刻在墓碑上的文字——鲁迅《墓碣文》与卡夫卡《一场梦》的比较分析,《鲁迅研究月刊》,2017年第12

225.古希腊酒神考辨》,《世界文化》,2018年第1

226.康德之酒文化批判》,《中华读书报》,20183

227.《形象的侨易——以卡夫卡为例 》,《汉语言文学研究》,2018年第2

228.文艺复兴为什么是“Renaissance”?》,《中华读书报》,20185

229.时间可否停留一下?》,《文汇报》,20186

230.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一面旗帜》,《中华读书报》,20187

231.“骑桶者”飞往何方》,《名作欣赏》,2018年第7

232.卡夫卡式婚约》,《南方文坛》,2018年第4

233.《古希腊酒神与酒会考》,《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8年第4

234.西方文学导航》,《世界文化》,2018年第11

235.大学精神与班主任之作为》,《中国图书评论》,2018年第11

236.“好人难寻”吗?》,《中华读书报》,201811

237.《西方文学源头考辨》,《外国文学研究》,2018年第6

238.歌者荷马》,《中华读书报》,20191

239. 仪式与暴力——论卡夫卡《在流放地》,《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9年第1

240.学术卡夫卡》,《中国图书评论》,2019年第2

241.“最最美好的事情”》,《中华读书报》,20194

242.莎士比亚〈李尔王〉的多重解读》,《世界文化》,2019年第5

243. 醉翁之意“在于”酒:论《尤利西斯》的酒吧之争,《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

244.“杀了我吧,否则您就是凶手”》,《中华读书报》,20196

245.《卡夫卡百年家书重读 》,《名作欣赏》,2019年第16

246.“塞壬”与“警报”》,《中国图书评论》,2019年第7

247.阐发研究之研究》,《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9年第8

248.《为什么是土地测量员? 》,《文艺理论研究》,2019年第5

249.《但丁的短视与偏见》,《读书》,201910

250.西方文学的源头究竟在哪里?》,《社会科学报》,201911

251.《〈荒原〉中的“日常生活”》,《英语文学研究》,2019年第2

252.《阿甘本〈K〉注读》,《基督教文化学刊》,2019年第2

253.从“地狱第八圈第九层”到“三个指环”》,《人文》,2019年第2

254.俄狄修斯:是伊塔卡国王还是克里特王子》,《世界文化》,2020年第1

255.卡夫卡作品中的法律问题探析》,《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

256.卡夫卡与少数族裔文学》,《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

257.从小说启蒙到教育启蒙:析傅兰雅的身份转变》,《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1

258.“地洞式”写作》,《中国图书评论》,2020年第3

259.《对话:华语文学与卡夫卡》,《南方文坛》,2020年第3

260.证据·“法×之力”·经文——阿甘本论卡夫卡》,《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

261.萨特逝世40周年纪念——疫情期间我们选择怎样的生活?》,《中国图书评论》,2020年第6

262.西方文学“源头说”之源头》,《学习与探索》,2020年第8

263.隔空网课,还在继续……》,《中国图书评论》,2020年第8

264.卡夫卡〈变形记〉中国译介的四个转型及其得失研判》,《河北学刊》,2020年第5

265.“不乐观的希望”》,《世界文化》,2020年第11

266.《符号像落叶般飘散——一本有关后现代的书》,《中国图书评论》,2021年第1

267.“中国式”卡夫卡》,《群言》,2021年第2

268.从“地洞”到“洞喻”》,《名作欣赏》,2021年第7

项 目:

1. 跨文化视野中的卡夫卡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004-2006

2. 卡夫卡研究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2002-2005

3. 基督教与西方文学 青岛大学跨文化基地项目 2002-2006

4. 跨文化视野中的西方经典 天津市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2006-20090.8

5. 跨文化视野中的西方经典 天津市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2007-2010 2

6. 卡夫卡与中国文学、文化关系之研究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 2017-


关闭窗口

联系我们: | 文学院地址:天津师范大学主校区兴文楼C区111| 邮政编码:300387 | 电话:022-23766062 | 学院邮箱:wxywsbg@tj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