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0日下午,天津市作协副主席武歆、《文学自由谈》主编狄青、文学院教授刘卫东做客我院“兴文讲堂”,在兴文楼C417进行了一场主题为“从乡村到城市的当下书写——从《赶路》出发”的讲座。讲座开始前,我院党委书记李静、院长赵利民会见了嘉宾。

此次活动由我院副院长周宝东主持。天津市作协文学院副院长周丛敬、《文学自由谈》编辑齐珏和来自我院创意写作微专业及本、硕、博学生70余人参加。

武歆以自己的长篇新作《赶路》为切入点,分享了创作心得。《赶路》书写主人公纪洪寿从山东农村到天津谋生,从手工业作坊的学徒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技术工人的历程。武歆强调,创作时需将人物命运与历史节点结合,通过调研和生活体验展现时代变迁。他表示,文学作品要体现自我视角,主要看四个点:能不能提供新的审美经验、能不能提供新的价值观、能不能塑造鲜活的人物、能不能设置独特的人物关系。要创作好作品,需要有步骤,在独特价值观的基础上,新的审美经验也会随之出现。

今年正值《文学自由谈》杂志创刊四十周年,狄青对能在这样的日子走进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表示感谢。在他印象中,与高校及天津市评论家协会联合主办活动,还是第一次,期待未来有更多机会与文学院合作。接下来他以《赶路》为切入点,说明文学创作应深入挖掘城乡变迁背后的人性与社会现实,展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奋进,进而分析当下文学创作中乡村与城市的关系。他鼓励青年学生多体会生活,拓宽自己的视野,挖掘宝贵的创作财富。

刘卫东从学术角度,探讨乡村与城市书写在文学研究中的意义。他认为《赶路》可以称为“天津平民史诗”,细节饱满充分,与传统“津味小说”相比,有其独特的魅力。他具体分析了小说中的场景,鼓励学生关注当下文学创作新趋势,拓宽研究视野。

在互动环节,学生们积极提问。武歆分享了自己在文学创作道路上克服困难的经历,鼓励学生给自己做“体检”,找到自己的热爱,勇敢追求梦想,持之以恒。狄青分享了自己创作的“艰难时刻”,讲述了自己对文学创作与生活经历关系的见解。刘卫东鼓励把功夫下在平时,以良好心态应对生活所给予的一切。

周宝东对讲座进行总结,感谢三位嘉宾的分享。他表示,此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深入了解了《赶路》这部作品,更让大家对当下文学创作中的乡村与城市题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尤其是为有志于从事创作的同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值得一提的是,在讲座开始时,来自2202班的徐闻韬演奏了钢琴曲《平凡之路》,来自2208班的陈渤则以吉他弹唱《敢问路在何方》为活动画上了句号。活动结束后,武歆、狄青向学院及学生赠书。

“兴文讲堂”为我院2023年3月开始建设的品牌,邀请人文领域的知名人士参与,旨在拓宽学生视野,启发学生思维,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本次活动为第九讲。

文:郑惠文
图:周丛敬 齐珏